分享祝福之庄 蘆竹湳

好采頭藝術祭發起人 林光清
「蘆竹湳」之所以得名,是因為古時這裡是所謂的「湳仔地」,並且在四周長滿了竹子,特別是蘆竹。記得小時候,家附近依然還有許多會出泉水的泥窪地,四處蘆竹叢生,村裡的大哥哥們時常在泥窪地中抓野生鰻,再把抓到的鰻包入豬大腸裡燉湯,湯頭鮮美甘甜的滋味,至今依舊令我記憶猶新。林家祖先林澤生自1771年渡過黑水溝、在蘆竹湳種下來自家鄉福建金莆的龍眼樹起,我的家族就沒有離開過這塊土地,我們在這裡落地生根「起家」發展,在情懷上,蘆竹湳就是我及我家族的故鄉。在這裡有許許多多像我家族這樣經歷的故事。

早期,稻田在換季之間會種白蘿蔔來做粿,小時候的元宵節,無法買紙做燈籠的我們,就地取材拔了蘿蔔雕成燈籠,互相比賽誰能把蘿蔔雕的最薄、最透光又能擺放最多天不壞,在元宵節那天,提著各自精心設計、獨一無二的作品,點上蠟燭,在社區內互相串門子跑跳嬉戲,而雕刻中所刨出的蘿蔔肉,也在各家媽媽手中成為桌桌好菜。或許那時候的物質生活並不豐裕,甚至可說是匱乏,但那些相互分享的溫暖,與就地取材發揮創意過生活的巧思,卻深深烙印在我的心裡。

隨著蘆竹湳被劃進工業區,工廠陸續在社區四周建起,我們也逐漸長大,離開家到外地打拼,但每到過年過節依然會回到蘆竹湳;或許物質生活一年年更富足了,家卻是我永遠不會改變的根。因著工業區的劃立而限建,蘆竹湳的老房子意外地保存下來大約50間的三合院聚落,是苗栗頭份地區最完整的一個閩南聚落,也是台灣少數大量保存的三合院聚落。這幾年我們一直在想,如何重現古早的溫馨情誼,於是家鄉的大哥們成立了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,致力於保存這些老房子與文化。民國103年,大哥們與我開始思考,想在元宵節擴大辦個活動,為家鄉多做些什麼;我們想起了童年時期的蘿蔔燈,於是,好采頭藝術祭就這樣開始了。

雖然我們都無法再回到小時候,但我們卻年年都能再回到老地方,這裡活絡溫暖的人情味與年年堅固的情誼,是我們這些離家打拼遊子的最大支持。對我來說,蘆竹湳就是這樣一個充滿祝福的老地方,在歡樂過年喜慶元宵的時刻,藉由傳統的遶境祈求神明賜福、提盞蘿蔔燈則是象徵來年好采頭的祝福,希望鄉親們能藉著這樣的節慶活動,能夠保存村裡過年的傳統,更能記得我們過往相互分享彼此扶持的情誼;當然,更希望來到這裡的每個遊客,也能藉此得到好采頭的祝福,因為蘆竹湳是個分享祝福的地方---天天好采頭、日日福杯滿盈!